腳踝腫脹,請對症下藥!
在台灣,教育水平和水準都提高了,但還是很多人遇到扭傷或拉傷後,有些會先到民俗療法或國術館之類的地方尋求治療;
但治療過幾天後,腳踝卻更腫更痛,這時才發現不對勁了。才輾轉去找骨科或復健科,請醫生拍個X光來看看是不是骨頭的問題?
另外有少部分人則是單純的想法,認為放著,休息就會慢慢好了。
案例分享:某小姐於一年前扭傷,因無法站立當下已經緊急送醫。但因為處理後一周,感覺不痛了。
近三個月來開始去運動,跑步.....等。結果發現腳踝越來越腫,最後嚴重腫脹而無法走路。
當腳踝扭傷而產生腫脹時,若沒趕緊處理消腫,腫脹部位會變成發炎形態,而持續僵硬化。
也就是當下沒處理好,會變成慢性發炎,而這時候去按壓就會出現疼痛感,走路或運動則會越來越腫。
首先先來了解腳踝及小腿的構造和關節位置
常見扭傷的部分為向內扭傷,而向外扭傷或旋轉型的則少見。
內翻型扭傷最常受傷的就是上圖左的(1)前距腓韌帶,(2)後距腓韌帶,(3)跟腓韌帶,
外翻型扭傷最常受傷的就是上圖右的(4)三角韌帶。
若今天發生扭傷的問題時,要優先做緊急處理,請遵循以下步驟。
治療方法就是常用的PRICE:
P | Protection(保護) | 保護受傷組織,避免二度傷害 |
R | 休息(Rest) | 減少由於繼續活動所引起的疼痛、出血或腫脹現象,並預防傷勢惡化。 |
I | 冰敷(Icing) | 可用急速冷凍劑或冰塊、冷敷袋來冰敷患部,嚴禁用熱敷的方式,如此一來,可避免腫脹、微血管繼續出血的情況。 |
C | 壓迫(Compression) | 為了預防微血管繼續出血,或骨折移位,可利用彈性繃帶或膠布來作固定患部的處理。 |
E | 抬高(Elevation) | 把受傷部位,抬高到比心臟還高的位置,可防止患部出血及紅腫。運動時若發生關節韌帶扭傷或肌肉拉傷、急性的挫傷,應該馬上休息並且停止運動,同時冰敷受傷的部位,用彈性繃帶作壓迫性的包紮,並設法抬高患部。 |
當扭傷較為嚴重時,必須得休息兩到四個禮拜,使得腳踝生理上的結構得以修復。
但曾經腳踝扭傷過的,常會來詢問說並未有腫脹疼痛,但會有卡卡的現象,走路起來怪怪的。
是的,受傷過後的腳踝,因為本體感覺和神經會處於不穩定的狀態,而讓身體無法感受到腳踝的位置和動作,
平衡感也會受損,使得走路的步伐不穩定。
此時的解決方法為訓練平衡
(1)單腳站立,雙手平舉或抱胸(受傷的腳為支撐點)
(2)雙腳位於一個不穩定的平台,做前後左右的晃動
留言列表